相信中国就是相信明天(和音)

  真正的历史自觉、历史主动,不在于预判一时的潮汐方向,而在于成为塑造潮汐的力量。中国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,坚定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,既有前行的定力、发展的活力,也有道义的感召力

  

  习近平主席日前在会见国际工商界代表时,重申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,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,利用外资的政策没有变也不会变。在国际形势更趋动荡的当下,中国坚持开放发展,被各方普遍视为“确定性的绿洲”。

  改革开放的历程是中国与世界双向奔赴的历程,外资企业在华发展的成功故事就是生动缩影。当前,外商在华投资覆盖20个行业门类、115个行业大类,累计设立企业124万家,投资额近3万亿美元。外商来华投资,普遍得到丰厚回报。有的从单一业务扩大为综合经营,有的从驻足一地拓展为多点开花,有的从一个工厂壮大为企业集团,企业实力数倍、数十倍乃至上百倍增长。据德国媒体报道,2024年仅德国企业就在中国新投资了57亿欧元,“绝大多数德国企业都希望留在中国”。今年以来,一批重大外商投资项目接连落地中国,计划投资额高达330亿美元。这充分说明,中国过去是、现在是、将来也必然是外商理想、安全、有为的投资目的地。

  中国稳步扩大规则、规制、管理、标准等制度型开放,以实际行动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。从中国—马尔代夫自贸协定正式生效,到297项商品新增至海南自由贸易港“零关税”原辅料清单;从首家外商独资三级综合医院在天津开诊,到首批13家外资企业正式获批经营增值电信业务……一系列开放政策落地,推动人流、物流、资金流加速流动。今年前两个月,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运输货物同比增长近60%,中欧班列进出口过货量同比增长15.4%。实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前3个月,中国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数同比增长了34.9%。

 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,也是中国为世界现代化赋能的作为担当。从举办进博会、服贸会、广交会、消博会,到携手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共建“一带一路”,中国不断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开放活水。从中国新能源汽车引领全球风尚,到中国绿色技术赋能各国低碳转型,从首发经济在中国市场日趋火热,到外资企业竞相在中国研发、为中国研发……超大规模市场的机遇暖流、创新生态的“雨林效应”、日益完善的法治护航,构筑起各国企业深耕中国的长期机遇,双向奔赴的合作浪潮将继续见证中国与世界的共同成长。

  习近平主席强调,“落实开放举措宜早不宜迟、宜快不宜慢”。时不我待的紧迫感,体现了对发展大势的敏锐把握,彰显了顶住逆风逆水的战略定力。亚洲开发银行行长神田真人表示,当前国际贸易碎片化加剧,中国致力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,不但实现自身经济稳健增长,也为促进亚洲和全球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。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谭森表示,中国强调“开放”“多边主义”,向各界释放了强有力的稳定信号。

  真正的历史自觉、历史主动,不在于预判一时的潮汐方向,而在于成为塑造潮汐的力量。中国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,坚定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,既有前行的定力、发展的活力,也有道义的感召力。展望未来,更多开放合作的新故事将在中国书写,中国开放发展的信心将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信心。

  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5年04月03日 03 版)